小麥:
小麥營養方案
小麥生長習性
小麥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,現在用的種子普遍無休眠期。
小麥的生長期可分為:幼苗期、分蘗期、生長期、抽穗期、灌漿期、成熟期。
冬小麥,一般是10月播種,經過冬季的低溫春化階段,第二年春季5~6月份收獲。春小麥主要是在中國甘肅、寧夏、陜北、內蒙等地種植。
小麥需肥特征
小麥每形成100kg 籽粒,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素2.5~3kg,磷素(P205)1~ 1.7kg,鉀素(K20)1.5~3.3kg,氮、磷、鉀比例為1:0.44:0.93。 由于各地氣候、土壤、栽培措施、品種特性等條件不同,小麥產量也不同,因而對氮、磷、鉀的吸收總量和每形成100kg籽粒所需養分的數量、比例也不相同。
小麥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、磷、鉀養分的規律基本相似。一般氮的吸收有兩個高峰:一是從出苗到拔節階段,吸收氮量占總吸收量的40%左右,二是拔節到孕穗開花階段,吸收氮量占總量的30%~ 40%。
推薦方案
綠茵有機氮肥作為氮肥,是以有機氮的形態存在的,他對作物的營養機理不同于無機氮肥,緩釋有機氮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,逐步分解并礦化為無機物為作物所吸收,并可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理想的營養和能量,增強微生物活性,增加微生物數量,促進有機質腐殖化,持續平穩地向土壤釋放氮營養。
基肥:作為基肥施用,可種肥同播。
使用量:10-40公斤/畝(根據不同作物調整用量 )
追肥:在小麥起身期到拔節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15~20 公斤/畝
在缺鋅或缺錳地區可以基施硫酸鋅或硫酸錳1~2公斤/畝,缺硼地區可酌情基施硼砂0.5~1公斤/畝。
水稻:
水稻生長習性
水稻是稻屬谷類作物,代表種為稻(學名:Oryza sativa L.)。水稻原產于中國和印度,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。
水稻按稻谷類型分為秈稻和粳稻、早稻和中晚稻、糯稻和非糯稻。還有其它分類,按是否無土栽培分為水田稻與浮水稻;按生存周期分為季節稻與"懶人稻"(越年再生稻);按高矮分為普通水稻與2米左右的巨型稻;按耐鹽堿性分為普通淡水稻與"海水稻"(其實它主要使用淡水)。
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,稻谷脫去穎殼后稱糙米,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。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。水稻除可食用外,還可以釀酒、制糖作工業原料,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。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、長江流域、珠江流域。水稻屬于直接經濟作物,大米飯是中國東北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。
水稻需肥特征
水稻屬喜肥作物,僅僅依靠十壤的供給不能夠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需要,必須根據水稻不同生長發育期的需肥特點進行相應元素肥料的施用,尤其是需要量較大的氮、磷、鉀元素。水稻對氮、磷、鉀肥的需求量一般是每生產100kg 水稻,需從土壤中吸收氮1.6~2.5kg、磷0.6~1.3kg、鉀14~3.8kg氮、磷、鉀的比例為1: 0.5: 13。
水稻育秧分為旱育秧、水育秧、濕潤育秧、塑料薄膜保溫育秧等多種形式水稻移栽及田間管理技術。在水稻育秧田也要重視施用有機肥,由于有機肥料養分全,肥效長,含有豐富的水稻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,并且能夠改善土壤結構,增加透氣性,提高土壤保肥、保墑的能力,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。
推薦方案
綠茵緩釋液體肥 “禾綠源”N-60的營養成分是液態的脲甲醛聚合物,主要是通過植物葉片的氣孔被吸收 ,儲存在植物體內 緩慢分解釋放出能夠被植物吸收的氮素。同時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。釋放期可達60天。
作葉面追肥施用,可與多數農藥混用(農藥注意二次稀釋),對單葉子作物或者蠟質層較厚的作物可適當增加有機硅等助劑。
使用量:500g/畝,每畝兩桶水(根據不同作物可調整用量)
玉米:
玉米營養方案
玉米生長習性
按玉米生育特性,可分為苗期,穗期和花粒期三個主要生育時期。玉米拔節前的營養生長時期稱苗期。拔節至抽穗為穗期,是玉米營養器官旺盛生長。雌雄穗分化形成,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的決定玉米果穗大小的重要時期。雄穗抽出到成熟為花粒期,是玉米的生殖生長階段。
玉米需肥特點
每個生長時期玉米需要養分比例不同。玉米從出苗到拔節,吸收氮2.5%、有效磷1.12%、有效鉀3 %;從拔節到開花,吸收氮素51.15%、有效磷63.81%、有效鉀97%;從開花到成熟,吸收氮46.35%、有效磷35.07%、有效鉀0%。玉米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多種礦質營養元素,其中以氮素最多,鉀次之,磷居第三位。
推薦方案
綠茵緩釋液體肥 “禾綠源”N-60的營養成分是液態的脲甲醛聚合物,主要是通過植物葉片的氣孔被吸收 ,儲存在植物體內 緩慢分解釋放出能夠被植物吸收的氮素。同時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。釋放期可達60天。
作葉面追肥施用,可與多數農藥混用(農藥注意二次稀釋),對單葉子作物或者蠟質層較厚的作物可適當增加有機硅等助劑。
使用量:500g/畝,每畝兩桶水(根據不同作物可調整用量)